![]()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专利摘要:
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挡油板,固定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的壳体的内腔,将壳体的内腔分为壳体大头区域和壳体小头区域,所述挡油板能够将大部分润滑油隔挡在壳体大头区域,使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倾斜状态下,吸油口能够吸到油;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一导管端与设置于所述挡油板上的通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管端设有使润滑油单向通过的单向阀,所述导管的第二导管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使得所述导管能够将壳体小头区域的润滑油通过所述单向阀导入壳体大头区域。 公开号:CN214330718U 申请号:CN202023123606.4U 申请日:2020-12-22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杨冰;陆荣荣;杨攀;雷淋森;胡宏德;张增光;丁光辉;许涛;阮仁宇;潘月成;冯玮玮;豆刚 申请人:Tianjin Terruiji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01M11-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n0002] 发动机正常运转过程中需要机油进行润滑,油底壳是发动机主要的机油存储部件。油底壳外形除了需要满足发动机本身的装配要求外还取决于整车空间布置的要求。油底壳的储油量需要满足发动机润滑油量的需求。发动机润滑油对发动机不但有润滑作用,同时对运动部件也有清洗的作用,如铸造油孔内的残沙、运动部件表面的积碳及油泥、发动机部件异常磨损产生的金属或涂层碎屑等都能通过润滑油进行排离运动副,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n0003] 通常保证油量需求及满足空间布置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如何做到油底壳的设计既要满足油量需求,又要将其外形尽量做小,以便于布置于紧凑的汽车发动机机舱内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课题。 [n0004]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n0005] 基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油底壳体积较大,润滑油里的油泥等非金属杂质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等技术问题。 [n0006] (二)技术方案 [n0007]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 [n0008] 挡油板,固定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的壳体的内腔,将壳体的内腔分为壳体大头区域和壳体小头区域,所述挡油板能够将大部分润滑油隔挡在壳体大头区域,使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倾斜状态下,吸油口能够吸到油; [n0009] 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一导管端与设置于所述挡油板上的通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管端设有使润滑油单向通过的单向阀,所述导管的第二导管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使得所述导管能够将壳体小头区域的润滑油通过所述单向阀导入壳体大头区域。 [n0010]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与所述挡油板固定连接位置为所述挡油板的所述壳体小头区域底部侧的中间处。 [n0011]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与挡油板螺栓固定连接,能够将发动机淋沥下来的浑浊机油导向壳体小头区域。 [n001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n0013]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小头区域底部设有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一体成形杂质沉积槽,能够使润滑油里的杂质在杂质沉积槽内沉积。 [n0014]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杂质沉积槽设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具有与螺栓连接内螺纹,卸下螺栓状态下,其排污孔能够将杂质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的内腔排出。 [n0015]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底部孔板,其固定在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之上,所述底部孔板设有使所述第二导管端穿过的通孔。 [n0016]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孔板与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的距离为20mm。 [n0017]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孔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n0018]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导管端到第二导管端,所述单向阀依次包括,与所述导管内壁固定连接的锥形通孔且所述锥形通孔的锥顶朝向壳体小头区域侧、在所述导管内移动且能够与所述锥形通孔闭合球体、及阻止所述球体向所述壳体大头区域移动且与所述导管内壁固定连接的米字挡板。 [n0019] (三)有益效果 [n0020]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一种发动机油底壳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一部分: [n0021] (1)减少了润滑油加注量,降低维修保养更换润滑油的成本; [n0022] (2)可避免发动机润滑油吸油口吸空的风险; [n0023] (3)减小发动机油底壳腔体,降低润滑油震荡幅度; [n0024] (4)减小发动机油底壳体积较,利于发动机在整车上的布置;以及 [n0025] (5)能够有效收集处理润滑油内的金属及较大的油泥杂质,提高过滤效率和润滑油清洁度。 [n0026]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一般状态示意图; [n0027]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壳体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3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吸油口吸空状态示意图; [n0029] 图4为现有技术中向发动机油底壳增加机油加注量状态示意图; [n0030] 图5为现有技术中增大发动机油底壳体积的示意图; [n0031]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一立体视图; [n0032]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另一立体视图; [n0033]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功能示意图; [n0034]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具有导流板及杂质沉积槽的立体视图; [n0035]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具有导流板及杂质沉积槽的剖视图; [n0036]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具有底部孔板的立体剖视图; [n0037]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具有底部孔板示意图; [n0038]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单向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n0039]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单向阀剖视图;以及 [n0040]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动机油底壳单向阀中米字挡板示意图。 [n0041] 【附图中本公开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n0042] 1 润滑油 [n0043] 2 吸油口 [n0044] 3 壳体 [n0045] 4 挡油板 [n0046] 5 导管 [n0047] 6 第一导管端 [n0048] 7 第二导管端 [n0049] 8 壳体大头区域 [n0050] 9 壳体小头区域 [n0051] 10单向阀 [n0052] 101 锥形通孔 [n0053] 102 球体 [n0054] 103 米字挡板 [n0055] 11导流板 [n0056] 12杂质沉积槽 [n0057] 13排污孔 [n0058] 14底部孔板 [n0059] 15导管孔 [n0060]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能够在保证容量的前提下,体积容量相对较小同时可以避免润滑油吸空且可以有效过滤润滑油杂质的发动机油底壳。 [n0061]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会有爬坡、下坡、侧向等不同的姿态,而机油是液体状态,不论汽车是以何种状态行驶,机油液面始终保持水平,油底壳需要根据实际最恶劣的条件为边界进行设计。通常油底壳是以汽车分别向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八个方向倾斜30°为发动机的最大倾斜姿态进行设计的。由于油底壳腔体内布置有吸油口,吸油口必须时刻处于润滑油液面以下(包括汽车向八个方向倾斜30°的极限情况)才能保证将润滑油吸进发动机润滑油道。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会有适当的消耗量,油底壳储油量必须保证在正常保养周期满足消耗量需求。为了防止发动机运动件出现搅油现象,通常油底壳液面最高不得超过运动件最低点以下5mm。油底壳结构多为如图1、图2所示,一头大一头小,大头为主要储油区,吸油口也布置在这个区域,内腔为连通状态。该结构在车辆向小头端倾斜时,如图3所示,大部分润滑油1会集中在小头部位,而吸油部位油量非常少,吸油口可能会位于液面之上,出现吸空的风险,机油吸空则会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造成各种发动机故障。通常为了保证吸油口始终处于润滑油1液面以下,则要增加润滑油1的加注量,因此,在发动机保养时更换的润滑油1的量则会较多,如图4所示。但当润滑油1液面已经距离运动件较近时,为了增加润滑油1加注量同时避免出现搅油现象,则必须增加油底壳的深度,如图5所示,进而导致发动机体积变大,这又可能导致发动机在整车布置上出现干涉甚至造成车机无法匹配等问题。目前,处理油底壳金属碎屑的方式是油底壳底部的放油螺栓有磁性可以吸附部分金属碎屑,防止细小的金属碎屑进入油道和运动副造成零部件磨损。但上述技术存在如下技术缺陷:(1)润滑油加注量较多,维修保养更换润滑油成本较高;(2)发动机润滑油吸油口有吸空的风险;(3)发动机油底壳腔体较大,润滑油震荡较大,产生的油气较多;(4)发动机油底壳体积较大,不利于发动机在整车上的布置。(5)放油螺栓磁性较小,吸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避免碎屑进入油道;以及(6)润滑油里的油泥等非金属杂质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影响过滤效率和润滑油的清洁度。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n006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挡油板,固定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的壳体3的内腔,将壳体3的内腔分为壳体大头区域和壳体小头区域,所述挡油板能够将大部分润滑油1隔挡在壳体大头区域8,使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倾斜状态下,吸油口2能够吸到油;还有导管5,所述导管的第一导管端6与设置于所述挡油板4上的通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管端6设有使润滑油1单向通过的单向阀10,所述导管的第二导管端7延伸至所述壳体大头区域8底部,使得所述导管5能够将壳体小头区域9的润滑油1通过所述单向阀10导入壳体大头区域8。 [n0063] 发动机油底壳增加挡油板4后,将大部分润滑油隔挡在壳体大头区域8,当整车处于极限倾角下,即使部分润滑油流入壳体小头区域9,如图8所示,润滑油也不会出现吸空的风险。而且流入壳体小头区域9的润滑油会通过单向阀10经导管5回流到壳体大头区域8,导管5延伸到壳体大头区域8底部,帮助回流的润滑油内部残留的少量杂质在底部沉积。 [n0064]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导管5与所述挡油板4固定连接位置为所述挡油板4在所述壳体小头区域9底部侧的中间处。 [n0065]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导流板11,所述导流板11与挡油板4螺栓固定连接,能够将发动机淋沥下来的浑浊润滑油油导向壳体小头区域9。 [n0066]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11由金属材料制成。 [n0067]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壳体小头区域9底部设有与壳体小头区域9一体成形杂质沉积槽12,能够使润滑油里的杂质在杂质沉积槽12内沉积,其中较沉的金属碎屑或油泥等较重的杂质在杂质沉积槽12中聚集沉积,较为清洁的润滑油通过单向阀10经导管4回流到大头吸油区。 [n0068]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杂质沉积槽12设有排污孔13,所述排污孔13具有与螺栓连接内螺纹,卸下螺栓状态,其排污孔13能够将杂质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9的内腔排出。 [n0069]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底部孔板14,固定在所述壳体大头区域8底部之上,所述底部孔板设有使所述第二导管端7穿过的导管孔15。 [n007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孔板14与所述壳体大头区域8底部的距离为20mm。 [n0071]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孔板14由金属材料制成。 [n007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7、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沿所述第一导管端6到第二导管端7所述单向阀10依次包括,与所述导管5内壁固定连接的锥形通孔101且所述锥形通孔101的锥顶朝向壳体小头区域9侧、在所述导管5内移动且能够与所述锥形通孔闭合球体102、及阻止所述球体102向所述壳体大头区域8移动且与所述导管5内壁固定连接的米字挡板103。 [n0073] 当单向阀10壳体小头区域9侧压力较大时,单向阀10内部的球体在润滑油1的推动作用下向壳体大头区域8侧移动后被米字挡板103限位,壳体小头区域9侧的锥形通孔打开,润滑油回流到壳体大头区域8侧,当单向阀10壳体大头区域8侧压力较大时,球体102在润滑油1的推动作用下向壳体小头区域9侧移动,球体102将锥形通孔101堵住,润滑油1无法由壳体大头区域8侧流向壳体小头区域9侧。 [n0074]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n0075] 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有了清楚的认识。 [n0076]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该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保证了润滑油主要集中在壳体大头区域,且不会出现吸空现象,解决了润滑油量需求和车机匹配相矛盾的问题。导流板将发动机淋沥下来的浑浊机油导向壳体小头区域,润滑油里的杂质在沉积槽内沉积,相对清洁的润滑油通过单向阀回流到壳体大头区域进行再循环,沉积的油泥等杂质在维修保养时可以通过排污孔排出壳体。 [n0077]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n0078]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n0079] 除非有所知名为相反之意,本说明书及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数值参数是近似值,能够根据通过本公开的内容所得的所需特性改变。具体而言,所有使用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表示组成的含量、反应条件等等的数字,应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中是受到「约」的用语所修饰。一般情况下,其表达的含义是指包含由特定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10%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5%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1%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0.5%的变化。 [n0080]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n0081]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n0082] 此外,除非特别描述或必须依序发生的步骤,上述步骤的顺序并无限制于以上所列,且可根据所需设计而变化或重新安排。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n0083]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并且,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 [n0084]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n0085]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挡油板,固定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的壳体的内腔,将壳体的内腔分为壳体大头区域和壳体小头区域,所述挡油板能够将大部分润滑油隔挡在壳体大头区域,使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倾斜状态下,吸油口能够吸到油; 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一导管端与设置于所述挡油板上的通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管端设有使润滑油单向通过的单向阀,所述导管的第二导管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使得所述导管能够将壳体小头区域的润滑油通过所述单向阀导入壳体大头区域。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与所述挡油板固定连接位置为所述挡油板的所述壳体小头区域底部侧的中间处。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挡油板螺栓固定连接,能够将发动机淋沥下来的浑浊机油导向壳体小头区域。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底部设有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一体成形杂质沉积槽,能够使润滑油里的杂质在杂质沉积槽内沉积。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沉积槽设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具有与螺栓连接内螺纹,卸下螺栓状态下,其排污孔能够将杂质从所述壳体小头区域的内腔排出。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孔板,其固定在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之上,所述底部孔板设有使所述第二导管端穿过的通孔。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孔板与所述壳体大头区域底部的距离为20mm。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孔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管端到第二导管端,所述单向阀依次包括,与所述导管内壁固定连接的锥形通孔且所述锥形通孔的锥顶朝向壳体小头区域侧、在所述导管内移动且能够与所述锥形通孔闭合球体、及阻止所述球体向所述壳体大头区域移动且与所述导管内壁固定连接的米字挡板。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4348864A|1982-09-14|Tank assembly for hydraulic system CN107542512B|2021-10-15|用于从润滑剂收集容器中传输润滑剂的装置 CN214330718U|2021-10-0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CN112523834A|2021-03-19|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US7638044B2|2009-12-29|Aquarium filter housing with rounded bottom JP2012177341A|2012-09-13|オイルコンソール設備 JP2012125909A|2012-07-05|クーラント液の処理装置 TW201406441A|2014-02-16|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CN208613233U|2019-03-19|一种零部件清洗工装 CN110284940A|2019-09-27|一种油底壳 JP4037107B2|2008-01-23|気体圧縮機 CN208416867U|2019-01-22|一种车载往复式压缩机上油装置 CN206027239U|2017-03-22|一种新型全自动油水分离器 CN205522071U|2016-08-31|一种塑料造粒机的除烟设备 CN108479174A|2018-09-04|切削液处理圆型机 CN103611335B|2016-03-30|波纹板、油水分离系统及方法 CN208927762U|2019-06-04|一种切削液油水分离器 CN213928485U|2021-08-10|一种机油盘总成 JP2021079358A|2021-05-27|油分離回収装置 CN211676891U|2020-10-16|粉尘处理系统 CN214330724U|2021-10-01|一种发动机机油过滤器 CN208397672U|2019-01-18|润滑系统及包括该润滑系统的抽油机 CN212509014U|2021-02-09|油箱和工程机械 CN211963169U|2020-11-20|一种冷凝液处理器 CN208524740U|2019-02-22|一种表面清洁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123606.4U|CN214330718U|2020-12-22|2020-12-22|一种发动机油底壳|CN202023123606.4U| CN214330718U|2020-12-22|2020-12-22|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